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荐书目(六月)

作者:中央纪委监察部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6-23  阅读:12431

53、从政再提醒——不犯错误的智慧(修订本)

作者:林广成 出版单位:中国方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图书简介

  本书是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为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一本自我“体检”的健康手册。主要从政治、组织人事、经济、公务、生活、社交等六个方面对领导干部易犯错误类型进行归纳,全面系统地整理了每个方面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及党内规章制度,并通过典型案例揭示错误风险,针对错误风险提出了针对性极强的苗头迹象、症状自测,给出切实可行的预测办法,真正避免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小错不改积成大错,最终无可救药,悔之晚矣。

内容选摘

  14.不要违规进行公务接待

  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国内公务接待应当坚持有利公务、简化礼仪、务实节俭、杜绝浪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第十条规定,接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接待标准提供住宿、用餐、交通等服务,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纪念品,不得额外配发生活用品。第十七条规定,违反本规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及有关人员,要按照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54、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作者:李从军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图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于自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引领现代舆论场的思考。论述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引发了媒体生态环境的剧变,推动了全球媒体格局的深度调整和变革,进而导致传统媒体面临着生死抉择?在剧变和危机面前,媒体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调整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从而不被淘汰出局?从传媒格局演变及不同媒体的境遇与应对中,我们又能发现什么规律性的启示,用以指引未来前行的方向?在重大变革、剧烈竞争、深度整合、局部洗牌的格局下,谁能引领当代舆论场?

内容选摘

把新兴媒体建设作为战略转型的抓手

  传统媒体的转型包括不同的维度:从媒介类型来讲,是从单一的媒介类型向集合、复合、融合的跨媒介、多媒体类型转型,譬如从单一的文字、图片介质,转向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融合的多媒体,通过符号和形态的解放来释放新闻信息生产力;从媒体的文本形式来讲,是从传统的消息、通讯、特写、述评、调查等的新闻报道,向面向互联网的增添以图表、图片、音视频为主的有在线互动功能开放式新闻表达形式转变。譬如在美国大选报道中,一些媒体将消息、图片和视频制作成为电子地图,在地图上用多媒体方式标注各地投票情况、选举动态和背景解释等;从媒体的生产组织方式来讲,是从传统的点对面的广播通信式的大众传媒,向重视端对端的传播、拓展媒体产品产业链条、丰富媒体运营模式的全媒体生产体系转型。譬如,一些报业集团通过内容的数字化改造,从单一的报纸发行向覆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拥有文图声像制作出版能力的全媒体信息服务集团转型。但是不论媒体的转型是靠媒介类型变化、文本形式变化还是生产方式变化,主流趋势无疑是与新兴媒体融合,甚至是主动地去拥抱陌生的新兴媒体,即便心中有一百个不情愿。

  新兴媒体是一个比新媒体更宽泛的概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仅包含了媒介类型的转化,还反映出媒体的文本形式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这个体现在几个阶段上。

  在第一个阶段,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媒介类型从互联网下到互联网上的“平移”,这是媒介类型的转移。譬如报纸将新闻报道进行数字化转换,平移到网上,创建PDF等格式的网络版面;电视台开办视频网站,将电磁信号的片源转化为数据信号的视频,面向网民播出。

  在第二个阶段,传统媒体的转型更侧重于全媒体业态的开发,不仅完成了媒介类型的转移,还强调融合媒介产品的开发,重视线上线下的互动,将多媒体产品作为一种拓展受众互动渠道和媒体运营方式的抓手。譬如,报纸更强调网络版与印刷版的内容区分,形成网络版和印刷版的差异化发行,报媒网站更多承担的是为读者提供互动的功能,同时能通过网络互动来获取报道线索或举办媒体品牌运营活动。电视台则通过视频网站实现视频产品的集成,然后将视频的集成播控平台作为一种深度营销平台,通过提升流量、访问量来提升网络广告收益,或通过付费观看方式直接获得收益。

  在第三个阶段,媒体的转型是面向互联网的全位面、全时段、全网络的终端对终端的云传播的趋势,向全媒体的、终端化的、深度互动的新型媒体传播体系的转型。譬如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开发终端应用产品,进入PC、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平台,整合采编模式,将采编和用户互动深度融合,拓展基于服务宗旨的移动增值、互联网增值、数据商业化、深度定制的付费内容等服务。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以新兴媒体作为抓手的转型,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化转型,是在市场中靠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摸索出的经验道路。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说过:“短期内以及更遥远的未来,科技将逐渐从强度、材质和能量问题转向结构、组织、信息和控制问题。”如今人类已经触碰到了这个预言中的现实——互联网等新的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因此,传媒转型也应该从技术一元论的思路中解放出来,从更高角度和更深层次思考如何应对环境的剧变。

  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时,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丰富多媒体形态

  无论是内容、产品,还是载体、终端,形态单一是传统媒体与生俱来的短板,在新兴媒体建设过程中要把解决这个问题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新媒体传播最基本、最基础的要素和特征。在网络信息时代,一个没有多媒体采集能力的媒体,很难说它有希望的未来;一个没有多媒体融合产品的媒体,很难说它有健全的传播体系;一个没有完备的发布通道的媒体,很难说它有强大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要尽可能将丰富多媒体形态贯穿于整个新兴媒体建设的全过程。在内容方面,要将多媒体信息采集的能力整合到采编流程中;在产品方面,要开发多媒体融合产品;在发布方面,要打通各种媒介通道,实现多媒体发布渠道的整合。西方主流媒体机构现在提供的内容、产品大都是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等各种呈现形态于一体,并且通过不同的载体和终端进入面向不同用户的市场。例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已经全面介入了博客、播客、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即时信息、数字版权交易、WAPPDA3G移动电话等新兴媒体领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不仅开拓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电视形态,开展了博客、播客、RSS订阅服务等业务,还与TwitterFacebookYouTube 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合作。BBC开发基于十多种系统平台的终端平台,还大力投资智能化垂直搜索引擎研发。所以,传统媒体需要在采编流程、组织架构、终端平台等方面探索多媒体化的格局,发展多媒体产品,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用户和受众的需求变化,在新的传媒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2)构建多功能平台

  新兴媒体最核心的架构是一个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信息交互平台。这个平台既是将信息内容转化为信息产品的加工平台,又是将信息产品与市场和用户联系的互动平台。有了它,才能为用户和受众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有了它,才能将产品与服务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它,才能切实引领舆论场、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因此,打造这样一个多媒体、多功能平台是新兴媒体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平台,要实现功能强大、系统完善、技术先进、操作便捷、界面友好、运行安全、人性化设计,具备收集分析聚合传输信息、综合加工各类资讯、技术解决、客户培训、信息反馈、意见受理、售后跟踪等集成功能。

  储存功能是信息交互平台最基本的功能。平台可以对各种媒介类型的内容进行分类、标记、索引,便于搜索和抓取,这是资源重复使用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信息交互平台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多媒体数据库,不仅仅可以储存海量数据,还能对这些数据进行二度乃至N度挖掘和使用。BBC正在倾力把其网站打造成为一个有强大存储功能的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存量是40万小时的BBC电视节目储备资源,增量则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上的用户终端软件和网站等“全平台”上的用户贡献内容。为此,BBC在各终端平台上实施音乐战略,鼓励受众通过BBC播客创办个人音乐电台,力图把BBC建设成为“未签约乐队的最佳去处”。BBC还开发个人档案视频类的栏目,鼓励用户上传个性化视频等等。在这个数据库中,BBC还对元数据进行分类,便于用户在庞大的内容资源中搜索到想要的东西。

  交互功能可以使平台不仅能接收来自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需求和建议,还能根据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产品和服务加以改进;不仅能实时获取用户的相关信息,比如兴趣、位置、使用意图和偏好等,还能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和营销。

  加工功能至少要满足这样几个需要:一是在终端上能实现信息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转换加工,比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全媒体加工;二是在平台上能对不同来源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包括分布世界各地的采集系统提供的信息、用户通过不同终端提供的信息以及储存在数据库中的历史信息等等;三是在产品上能够根据不同业务类型、不同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制作和生产。美联社推出的一款高清视频电脑桌面系统,用户在线能实现高清视频的上传、下载和加工,这就是终端的加工功能;图片网站Flickr通过对用户定义的图片标签的分析,每天为全球各地上传的1.6亿张图片索引、分类,让人更方便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得相关图片,这些就是中枢平台的加工功能。

  交易功能是互联网时代实现信息服务消费的必然要求。在网络信息时代,如果信息平台不整合支付功能,那就意味着信息无法实现自由交易,信息产品的流动性将被大大损害。因此每个终端都应该成为一个收银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在线交易是信息服务的强劲增长点——据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估计,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超过1715亿美元,移动支付用户超过2亿,到2016年,移动支付将形成一个价值高达6170亿美元的市场,用户规模也将暴增至近4.5亿。目前,谷歌、阿里巴巴等大企业都在积极布局移动支付,可以说拥有支付功能的终端平台是未来信息服务行业的标准配备。近期,阿里巴巴宣布与新浪达成战略合作,强强联合,想要打通互联网服务的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在线商家、网购消费者、在线支付加上新浪的媒介属性和社交功能极强的微博,让人模糊看到一些多功能平台的影子,如果能形成统一的平台,不仅能在线进行内容管理,还能达成交易和支付,那就是一种信息服务的多功能平台。新华社20137月推出新华通移动商务平台,与中国银联、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依托三大移动运营商、手机厂商等推广渠道,为用户提供保险理财、网上购物、手机购彩等移动支付服务,进军高速增长的移动支付市场,就是对交易功能的集成。

  由于多功能平台既是一个内容管理系统、又是一个产品生产系统,既是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又是一个在线销售系统,设计功能多,覆盖范围广,所以在平台的标准设定上,要强调一体化,即要实现硬件和软件、硬平台和软平台的同步与协调。而在平台覆盖上,要形成网络化,让总部与站点、国内与国外、媒体与用户在同一张网络中互联共生。

  (3)打造新媒体终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各种形态的信息终端层出不穷,除了传统大众传媒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户外大屏、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终端相继问世并迅速普及。终端是用户和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服务的渠道,是信息服务价值实现的最终载体。因此,打造自主拥有的性能优良的新媒体终端,是新兴媒体建设的重要环节。

  分众传媒无孔不入地进入户外广告和楼宇广告,不仅在户外、电梯大面积收购LCD显示屏网络,还进入卖场终端搞商业联播,进入影院在大银幕上植入广告,效益非常好。分众传媒2012年全年营收达到9.275亿美元,比《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两大报业巨头全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可以说,分众传媒用新兴的媒体终端重新定义了媒体。

  在“420”芦山地震中,新华社四川分社和移动公司合作,用手机短信平台“农信通”通报灾情,组织有关方面救灾抢险,监测灾区物资供应和配给,帮助受灾群众寻找失散亲人下落,这是其他媒体终端难以做到的。新华社在号称“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上租赁的大屏幕,把广告屏幕改造成户外可控的电子终端,不仅展示中国形象、推介中国企业,而且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其他媒体终端难以做到的。

  由此可见,不管是手机应用、户外屏幕还是其他形式的终端,都在深刻改变新闻的生产方式、用户的阅读体验和媒体的盈利模式。

  在打造新媒体终端的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找准市场的空白点和服务的增长点,抢占战略要津,打造全方位覆盖的终端体系;二是要把握终端的主导权,避免沦为他人的附庸,失去直接与市场、用户对话的权利,为他人作嫁衣裳;三要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55、做官与修德

作者:刘长富 出版单位: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5-01

图书简介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格低下的领导者,无法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法肩负起事业和历史的担当。所以,领导干部千万不要小看了官员的人格作用。就整个社会来讲,当历史进入到社会转型转轨的今天,领导干部的人格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领导干部人格的整体快速下滑,各级政府官员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是吏治腐败的突出象征。如果吏治腐败得不到扼制,则一定会动摇政权的根基,这是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最为担心的。许多人都在忧虑、思考、研究这个问题,刘长富是其中之一,于是就动手写了《做官与修德》这本书。

 

内容选摘

享受创造性

  不论哪个层次的领导者,总是要制定政策做决断,只是决策的内容、要求和所产生的影响力有所区别。一般来说,领导干部的智慧和才能是分层次的。有些人博闻强记,能够把许多知识、数字、事件、人头记在脑子里,他的脑袋就像个电脑,到用的时候,那些东西一下都跑出来了;有些人能够融会贯通,特别善于举一反三,把林林总总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再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把相互间具有一致性的思想揭示出来;有些人富有悟性,不管什么事情一点就透,而且能够在杂乱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有些人长于创造,通过富有创新创意的思维,提出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办法。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具有创造性思维,这属于最高层次的智慧。具有这种素质的领导者,一般都充满开拓精神,敢于挑战新事物,不断开拓未知领域,全力争取获得成功。一个富有创造性决策智慧的领导干部,总是会以他为轴心,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千千万万的人信任他、敬佩他,愿意忠心耿耿地围着他、跟着他,为他决策中提出的目标去拼搏、去努力。因为人们能够从奋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按照中英、中葡之间的条约规定,到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的主权要回归中国。然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却是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一场大戏,所面对的是整个西方社会。让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管理体系,融入到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框架内,这是多么复杂的社会经济学!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他高瞻远瞩的气魄和无与伦比的智慧,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使得中国面临的极其复杂、极为严峻的港澳回归问题迎刃而解。实行“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找不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没有先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又从未涉及,邓小平把它创造了出来,这个决策引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在中英两国领导人谈及香港的主权归属问题时,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创造,不仅体现了邓小平伟大的政治智慧,也展现出他那伟大而持久的人格魅力。

  “一国两制”是国家最高层的决策,也有最低层次的一个小村庄的决策,同样具有创造性的意义。农业大国中国的广大农村,怎样才能摆脱贫困落后,解决能吃上饭、吃饱饭的温饱问题,走上富裕的道路?1978年冬天,朱元璋的老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严宏军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不能再吃大锅饭了,要实行土地承包。于是,他带领18个农民,冒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土地承包,如同一个小火星,在中国大地燃起熊熊烈火;如同一声响雷,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意识。一个实行土地承包的小岗村,炸开了中国落后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以土地改革助推农村改革,又以农村改革促进整个中国的改革。小岗村的一个土地承包决策,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起点,成为中国走向富裕文明的开端。

  创造性的决策富有极大的能量,它依靠智力的巧妙设计,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特别是在对策性问题中,依常规走路往往造成失误,或者事倍功半,而创造性的决策却常常能够出奇制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施和享受创造性决策,有些值得注意和借鉴的基本要素。

  实施创造性决策要有战略家的眼光。一粒平淡无奇而又无颜色的种子,却能带给我们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这需要你的眼力,需要你有于混沌中洞察事物的长远眼光。不要抱有实用主义态度,因眼前得失而遮住双眼。铸就战略家的眼光,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提升和引导,不使自己沉溺于超功利、超实用的陷阱,摆脱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19473月,蒋介石对延安紧逼围剿,形成大兵压境、泰山压顶之势。是继续留在延安,固守这片圣地,还是撤出延安,以求来日再图?当时的中国革命处在两难的十字路口。毛泽东审时度势,以战略家的气魄决定放弃延安。这个决策是痛苦的,却又是必须的。毛泽东在撤离延安时告诉全党,现在撤离延安,是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目的是永远得到延安。这个决策的全部意义就16个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16个字的决策,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也成为中国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转折。

  工作失误,会造成损失,如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不少领导干部只盯着金钱物质的直接损失,而忽视决策失误所产生的损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决策好比往山上推一块大石头,方向对、路径好、人心齐,可以顺利把石头推到山顶,反之,推到半山腰的石头,将会重新滚落到山底出发时的原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这种回落不仅使我们所做的工作回到了初始的起点,而回落本身就意味着倒退。领导干部每一个重要而又比较困难决策的做出,必然经历认知上的冲突,这时需要决策者用独到的眼光和自我批判精神,根据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去选择一个更好的方案,而不是追求最好的方案。特别是创造性的决策方案,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修正、补充和完善。所以,具有自我批评精神,敢于否定自我的创造性决策者,不仅气度大、眼光远,而且富有敢冒险、能担当的美好人格。

  实施创造性决策要有哲学家的宇宙观。许多人常常手抚地球仪,以无比敬佩的崇敬心理,缅怀第一个证实地球是圆的航海家麦哲伦。同时,也提出个大大的疑问:中国的郑和比麦哲伦早144年出海远航,他那先进浩大的船队在28年间,先后七次越洋远航,怎么就没有发现地球是圆的呢?追根溯源,是麦哲伦与郑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不同,决策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相同。对此,詹克明在《为什么是麦哲伦》一文中说得非常好:凡属人类文明的重大发现,或是处在历史紧要关头之时,决定成败的首要因素是他自身的宇宙观。依据正确的宇宙观必定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以弱胜强。倘若观念谬误,哪怕你占据对比悬殊的巨大优势,也终难成大业,即使赢在起跑线上,终点处却总会让别人独戴桂冠。

  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作出的一些决策,为什么不能实施下去,即使勉强推行下去,为什么没有得出好的结果,甚至有的决策有害于社会和人民?根本原因是决策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错了。决策者心里没有揣着正确的观念,所作决策的方向一定要发生偏差,或者滑向错误。而如果决策者的观念正确,决策的方向就不会脱离客观现实的轨道,即使前进的路上有沟坎、有障碍、有风险,前途依然是光明的。这是一个规律。

  实施创造性决策要有发散性思维。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过,“搞科学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新发现就是创造性,而创造性富有耀眼的斑斓色彩,具有神奇的想象空间。严巍讲过一个“再画一幅画”的故事。

  一家公司老板要在新招聘的几十名员工中选一位自己的助手,便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白纸。他说:“我想让你们互相认识一下,请你们上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张白纸上。”应聘者依次走上讲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白纸上,很快就写满了五颜六色的名字。这时,老板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你们在座的,有谁能在这张纸上再画一幅画呢?”其实,这张写满名字的纸上已经没有空白的地方了。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这时有一个员工走上讲台,把那张白纸轻轻地翻过来,又重新粘贴在黑板上,然后拿起彩笔画上了一朵娇艳的花朵。成功的决定竟如此简单,在把一张纸轻轻一翻的瞬间就完成了。

  这个有趣的故事,虽然事情小,可蕴含的道理大。思维的定式太多地束缚了人们的鲜活灵感,太多地束缚了人们的反向思维,从而失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预见性,以及必要的想象力。作了茧的蚕,看不到茧壳以外的世界;井底下的蛙,看不到井外的天地。那么,领导干部怎样运用发散性思维,实现决策的创造性?

  第一,要有批判的精神。创造性决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对认知背景始终保持一种批判态度,不因循旧习,不囿于定格,不墨守成规。“萧规曹随”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对刘邦打天下出力最多、贡献最大,帮助刘邦治国理政也建树颇丰,政绩卓著。萧何死后,由曹参继任相国。曹参知道自己的能力,就采取这样一个做法:萧何制定的政策法令不加修改地全盘执行。朝廷上下多有非议,而曹参不为所动,他对皇上说: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天下,又制定了一整套政策规章,我们能够一切照办不失职就行了。由于曹参头脑里都是陈规戒律,做了三年宰相,平平淡淡地未有像样的建树。领导干部决策中的批判精神,不是无端怀疑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更不是对不确定事物的躲闪而消极无为,批判精神的实质是倡导和鼓励人们探索未知,坚信人们能够认识和解决不确定环境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这是积极进取的认识论基础。领导干部有了这种积极的、进取的批判精神,在实施决策时就能不拘于成见,不盲从权威,善于从多方面看问题,善于进行独立思考,不把任何一种理念固定化,不把任何一种经验绝对化,不把任何一种方法模式化,从而能够在决策实践中,既不断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背景,又尽力改进决策主体本身,使自己的决策水平能力逐步提高。

  第二,要有对新事物特点的敏感。对重大问题的决策,除了理念和经验,敏感是极端重要的。这种敏感,既是对事态新特点的敏感,也是对事物发展新动向的敏感,更是对事物运行可能产生新结果的敏感。在这种敏感的基础上,以求异思维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发展中提出的新课题。18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一种叫天花的大病恶疾,四处横行肆虐的天花,弄得美丽的欧洲成了恐怖的世界,许多人染病丧生,街上到处都是麻脸的人。医生和专家夜以继日地研究天花病人,试图攻克天花病毒,但没有结果。有一个叫琴纳的乡村医生,面对如此恶疾,他把自己的思维转了一个弯,把眼睛从天花病人身上移开,专门盯着那些挤牛奶的女工。他纳闷,那些挤牛奶的女工们为什么都是红光满面,没有一个得天花落麻脸的?经过研究和思索,琴纳终于明白,这些挤奶女工在感染轻微的牛痘后,就不再生天花了。于是,琴纳发明了一种预防天花的“种牛痘”的方法。小小牛痘,成为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福音,不仅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也保护了千千万万个漂亮的脸蛋。

  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思维转个弯,思想的空间地广天阔。爱迪生的门罗实验室有一次被大火烧毁,这是多么大的不幸!可爱迪生并不悲观,面对被烧成灰烬的废墟,轻松地对大家说,“我们的一切错误全部烧光了,正好重新开始”。这不仅显示了爱迪生宽阔的胸怀,更展现了他科学的思维方法。任何存在的事物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要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好的事情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事情也包含着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因素。事情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存在着。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要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个弯,这就会给你以信心、智慧和力量。

  第三,要突破单纯经验判断的束缚。领导干部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中,他们常常运用类推的方法,以经验为基础作出决策,去解决相同或相类似的问题,有成功,但常常会失败,自己把自己推进了陷阱。这就是感性经验之于理性认识的局限性。巴蒙蒂埃是法国著名的农学家。在一次战争中,他成了德国人的俘虏。在这期间,他经常吃马铃薯,感觉非常好。释放归国时,他偷偷将马铃薯带回法国,并劝说人们种植。可是,法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马铃薯,对此不屑一顾,谁也不去种它,马铃薯被冷落了。这个挫折使巴蒙蒂埃调转思维,不再正面劝说,而是采取了另外一个策略。1787年,他自己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始种植马铃薯,只是请求国王派遣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田野里看守,制造严禁的假象。这么一包装、一禁止,反而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许多人利用晚上看守士兵撤走的机会,偷偷跑到地里挖出马铃薯,种到自家的菜地里。由此,马铃薯在法国成了好东西。就这样,千言万语人们无动于衷,一言不发却使人争先恐后。

  这启示我们,任何经验的简单重复,都不能带来知识的增长,也不会使经验得到升华。如果打开视野,冲破经验的束缚,就会在不断积累新知识中,创造出新的经验。当我们要判断天鹅是否都是白色时,用不着、也不可能去观察所有的天鹅。相反,我们只需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得出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结论。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我们真知的东西,而如果误以熟知的东西为真知,并以此为根据实施决策,难免要犯错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